首页

女王调奴图片视频

时间:2025-05-30 06:24:18 作者: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浏览量:83510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之后,中国再次实施行星际探测任务。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任务将完成哪些目标?探测器如何飞往小行星?与探月、探火相比,此次任务有何新难点?工程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

  探什么?

  根据规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工程目标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春亮表示,希望实现小行星采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方面,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存在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韩思远说,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怎么去?

  据了解,天问二号任务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长达10年左右。

  其中,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共分9个阶段。完成发射后,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随后探测器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并在近距探测段“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并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有何难?

  此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火星“绕、着、巡”探测,但天问二号任务主要针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开展探测活动,探测目标不同,也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一方面,科学家目前对于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一定不确定性,这为天问二号任务带来艰巨又复杂的挑战。韩思远表示,对此,工程将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策略,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不确定等难题。

  另一方面,不同于月球采样和火星着陆,小行星附着与采样是在弱引力条件下进行。韩思远指出,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小行星2016HO3的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加之小行星处于高速自转状态,探测器需在这种复杂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任务难度巨大。

  此外,天问二号任务距离跨度大也为其增添挑战。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天问二号主探测器还将与返回舱分离,花数年时间飞往主带彗星311P。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韩思远称,距离地球远、多目标探测、任务周期长,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以及探测器工作状态的长寿命、高可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增进人类认知。(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丁薛祥会见尼泊尔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鲍德尔

此外,智能系统功能繁多,但也会出现性能不灵或反应迟钝的现象。比如无法及时准确预报红绿灯变化,无法提醒前后车辆行驶状况,无法准确介绍交通路况和准确寻找目的地等多种状况。

奥运冠军广西感受“冠军水” 鼓励民众乐享水上运动

3月8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庆工务段大庆线路车间线路班长曹蕊,眯着眼趴在钢轨上看线路高低,帽子后的马尾被风吹得像个活泼的精灵。

青春华章 | 天津小孩哥,世界冠军!

如今,“汀芋1号”已辐射种植到福建的三明、南平、漳州、福州及江西、广西、海南、广东等地,面积达30万余亩。这小小槟榔芋,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大“致富芋”。

工业“量质齐升”彰显经济发展韧性

严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家,卓越的考古学教育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

绿电支撑算力可持续发展

眼下正值小龙虾上市的时节,在江西泰和县,当地通过“稻虾连作”模式养殖的2.5万余亩小龙虾也迎来了丰收,虾农们正抢抓时节,捕捞肥美的鲜虾。清晨,天微微亮起,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已是一派忙碌景象:虾农们身穿防水衣裤、拉着小船在虾塘里来回穿梭,他们熟练地解开一个个虾笼,向上一提一抛,一只只色泽鲜亮、活力十足的小龙虾就滚落到篮子里。随着一筐筐小龙虾被捕捞上岸,岸上的虾农们也忙活起来,他们将小龙虾按个头大小进行分拣装筐、称重打包、装车发货。基地负责人方文全告诉记者,基地从本月初就开始捕虾,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现在小龙虾全面上市,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据了解,小龙虾的捕捞时间可以持续到5月底,到了6月中下旬,虾塘里将陆续种上秧苗,“稻虾连作”的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两收、种养互补”。今年,泰和县“稻虾连作”面积达到2.5万亩,预计小龙虾产量超3000吨,稻虾综合产值超2亿元。(记者 华山 制作 张宙晖 康序今)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